自九一八事变以来,日本对中国领土的侵略野心便公之于众,意图吞并我国领土。然而,由于中国的疆域辽阔、人口众多,单靠武力来实现对中国的统治几乎不可能。因此,日本政府借鉴了东印度公司模式,提出了“百万移民计划”,并成立了“满洲铁路公司”以实施这一战略。
1945年8月15日,日本正式宣布投降。然而,那时仍有660万日本人滞留在海外,其中约260万滞留在中国大陆,且大部分集中在东北地区。这使得如何将这些日本侨民安全遣返回国成为一项巨大的挑战。
战后三年内,中国共成功遣返了超过100万的日本侨民和战俘,然而,依旧有相当数量的日本人未能被送回故乡。根据相关资料统计,东北地区约有12万日本女性未能回国,这些人后来究竟何去何从呢?
日本国土资源匮乏,土地面积有限,这使得国内的矛盾十分尖锐。早在侵华战争前,日本政府就已考虑通过实施移民政策来转移国内矛盾。那时,日俄战争刚刚结束,为了防止沙俄的反扑,日本政府提出了“满洲铁路公司计划”,决定将部分日本人迁移到东北地区,作为战略缓解国内压力的手段。
展开剩余74%这些移民被安排在东北从事煤矿开采、铁路建设等工作,抢占中国的资源。抚顺的西露天煤矿便是在这一时期被日本人占领。整个移民计划可分为四个阶段。
在1931年之前,日本政府以水稻种植为名,在大连、旅顺等地设立了移民示范基地。尽管东北的抗拒和自然灾害等因素造成了计划的困难,部分日本技术人员还是成功地进入了东北。这些技术人员负责基础设施建设,为日后大规模移民的展开奠定了基础。
从九一八事变到卢沟桥事变前,日本对东北地区实施了武装移民计划。日本关东军企图通过屯田制,在十年内向东北地区移民一万户,甚至提出了在50年内将500万日本人迁入满洲的宏大计划。
这些移民大多来自日本长野、青森等11个县,他们拥有良好的农业经验、强健的体魄和较高的教育水平,且大部分年龄不超过30岁。短短几年内,日本已在东北移民了1800户,占领了数万公顷的耕地。
卢沟桥事变后,日本正式提出将在未来20年内向东北地区移民500万日本人,计划实现“日满不可分”的人口结构,并将其列为七大国策之一。然而,这种殖民化的设想显然是一种军国主义的幻想。
这一时期,日本政府还组建了“义勇军队伍”,招募了大量20岁以下的青年,准备将他们培养为移民开拓的骨干力量,随行的还有女性家属。太平洋战争爆发后,由于日本国内的男性劳动力紧张,向海外移民的多为女性以及年老体弱的人员。这些人多为在日本国内失去竞争力的群体,被迫迁徙到东北地区,抢占资源以帮助转移国内矛盾。
1945年10月25日,中美双方在上海商定了初步的日本侨民和战俘遣返方案,计划在五年内将滞留在中国的日本人分批送回日本。然而,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,执行这一计划并非易事。滞留在中国的日本侨民数量庞大,而中国正处于战后重建时期。将如此大量的人口组织运输到港口,不仅涉及复杂的运输问题,还需要极大的后勤保障。此外,少数军国主义分子仍在中国境内进行破坏活动,给遣返工作增添了不少困难。
为了应对这一庞大的任务,政府在东北地区设立了日侨和日俘管理所,并在沈阳、长春等地建立了“待运输集中营”。在接下来的三年里,超过100万的日本侨民通过葫芦岛被送回了日本,但仍有数万日本女性未能及时遣返。
这些日本女性的遭遇可谓极为悲惨。在日本战败后,许多滞留中国的日本女性遭到了日本当局的迫害,甚至不少军属被命令集体自杀。若拒绝服从,便会被“强制自杀”。据史料记载,在佳木斯的桦川县,超过1600名日本军属遭到扫射致死。这一悲剧的发生与日本民族的“他律”密切相关,许多人宁愿死于他乡,也不愿意承认失败回国。
更有一部分日本女性在逃亡途中不幸丧生。而另一些则选择留在中国,嫁为他人,融入中国社会。在解放军的四野医院中,超过一半的医务人员为日本女性,她们凭借自身的努力和智慧,逐步融入了中国的社会与发展进程。
发布于:天津市网络炒股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