放眼全球,中美俄三国兵力强大。不过一旦出现任何的冲突事件,如何快速调动兵力也是一个重要问题。
中美俄三个国家调动十万兵力,所需要的时间各不相同,差距明显。
其中美国仅仅只不到二十四小时的时间就可以调动十万兵力,俄罗斯则需要三天,相比之下,中国情况又是怎样的呢?
美国:全球基地网络打造“一日达”军事投送能力
说起全球兵力投送,美国的“一日达”能力绝对是绕不开的话题,而这一切的根基,就是它遍布世界各地的374个海外军事基地。
这些基地可不是简单的驻军点,而是一套精密运转的“军事物流网络”,完全是“军事亚马逊”模式的翻版。
把兵力、装备提前“仓储”在全球关键节点,一旦有事就能“即时配送”。
而支撑起这种效率的,还有美国空军那支“空中重卡舰队”——C-5M“超级银河”和C-17“环球霸王”运输机。
C-5M最大载货量能达到130吨,一次就能装下2辆M1A2主战坦克外加300名士兵;C-17虽然载货量稍逊,但能在未铺设跑道的简易场地起降,适应性更强。
这两款飞机搭配起来,单架次就能投送一个完整的步兵营,而且24小时内可以实现多频次往返。
不过,光有空运还不够,美国还死死攥着全球海上通道的“命门”。
马六甲海峡有美军樟宜海军基地盯着,苏伊士运河周边有第五舰队常态化巡逻,巴拿马运河更是被其视为“后院”。
但这份“一日达”的能力,代价可不小。
美国每年近万亿美元的军费里,光维护这些海外基地和养着运输机、运输舰群就占了近30%。
而且为了保住这些战略节点,美国不断在各地搞军事存在,从亚太的“印太战略”到欧洲的北约东扩,地缘政治紧张局势越演越烈。
最近联合国就有报告指出,美国的全球军事扩张已经导致多个地区冲突风险上升,不少国家都在质疑:
这种追求“投送效率”的做法,到底是在维护和平,还是在制造更多麻烦?
俄罗斯:极寒环境下的“硬核”铁路运兵奇迹
聊完美国的“一日达”,再看俄罗斯的3天投送能力。
这背后离不开它那套能在极寒中跑起来的“钢铁动脉”——宽轨铁路系统。
俄罗斯国土面积横跨欧亚,光西伯利亚地区就占了大半,冬天零下三四十度是常事,但它的宽轨铁路从设计之初就针对严寒做了特殊处理:
铁轨间的缝隙比普通铁路宽,能应对低温下的收缩膨胀;路基用防冻混凝土浇筑,就算地表冻得开裂也不会变形。
当然,俄军也有空中投送力量,安-124“鲁斯兰”巨型运输机就是王牌。
这款运输机最大载货量150吨,能装下3辆步兵战车或者500名全副武装的士兵。
按理论计算,要是动用全部26架安-124,每架一天往返2次,投送10万兵力大概需要400架次,算下来2天就能完成。
但现实远没这么简单,安-124的维护成本极高,每次飞行后需要48小时检修,而且俄罗斯目前能随时调用的只有14架。
更麻烦的是俄罗斯的“冬将军”地形,冬天的冻土虽然能让重型车辆通行,但暴雪经常封死公路;到了春季,冻土融化变成泥泞,车辆陷在里面寸步难行。
而乌克兰战场的实际情况,更给俄军的“3天投送”打了个现实注脚。
2023年哈尔科夫反击战时,俄军想从顿巴斯调兵增援,原本计划2天内集结完毕,但因为铁路桥被炸毁,只能靠公路运输。
结果车队在泥泞中龟速前进,3天后才到战场,错过了最佳防御时机。
这也说明,俄军的3天投送更多是理想状态下的理论值,一旦遇到地形阻碍、后勤中断等问题,时间就得大幅延后。
而且为了维持这样的投送能力,俄罗斯每年要拿出军费的25%投入铁路维护和运输机升级,这对经济本就紧张的俄罗斯来说,也是不小的压力。
中国:依托“基建狂魔”优势的区域投送新极速
看完美俄的投送能力,终于轮到中国了。
和美国全球撒网、俄罗斯依赖传统铁路不同,中国的兵力投送完全是“基建狂魔”撑起来的新路子,尤其是在本土及周边区域,效率可能比很多人想的还要高。
先说说最拿得出手的高铁运兵,中国高铁总里程占全球70%以上,四通八达的网络直接成了“移动军营”。
即便大规模调动,按每列高铁可搭载800人计算,125列就能运送10万人,再配合不同线路分流,理论上24小时内就能完成国内跨区域集结。
而且高铁的恒温车厢能保障士兵状态,专用装卸平台让装备直接上下车,根本不用额外折腾。
空中投送方面,运-20“鲲鹏”的崛起彻底补上了短板。
这款国产大型运输机最大载货量66吨,能装下主战坦克或300名士兵,目前已列装超过50架。
2023年南海演习中,8架运-20从不同机场起飞,1.5小时内就将一个空降兵营投送到南海某岛礁,配合海军舰艇形成立体投送。
按这个效率,50架运-20每天往返2次,10万兵力的空中投送4天就能完成,要是再加上伊尔-76等运输机,时间还能进一步压缩。
更关键的是中国的军民融合动员体系,一旦有需要,民用航空、航运和物流企业能第一时间转军用。
海运方面,中远海运的滚装船能搭载数百辆军用车辆,2021年台海演习时,3艘民用滚装船仅用36小时就将一个装甲旅的装备运抵指定海域。
这种“军转民”“民参军”的无缝衔接,让中国的投送潜力远超单纯的军方力量。
和美国不同,中国的投送战略聚焦本土及周边的“区域拒止”防御。
2023年台海联合演训中,陆军通过高铁快速集结,海军舰艇24小时内抵达演习海域,空军战机常态化巡航,三军协同效率惊人。
在南海岛礁补给中,依托岛礁上的机场和港口,物资和人员能快速到位。
这种聚焦区域的投送模式,不用像美国那样维持全球基地,成本更低且效率更高。
要是在周边调动10万兵力,结合高铁、运-20和民用运输力量,完全能在3天内完成部署,甚至在关键方向上能实现更快反应。
参考文献
网络炒股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